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
 
常聽到這樣的話:「我最近壓力很大,心情不好」、「不要再給我壓力了」…,到底什麼是壓力?壓力是怎麼產生的?與情緒之間有什麼關係?該如何調適壓力及保持心情的平靜呢?
從古典定義來看,壓力是一種當生物體遭受到疾病、飢餓、或任何傷害而可能威脅到生物體的生存時所產生的,它是一種個體與環境刺激之間互動的歷程,是動態的。更詳細的說,壓力是當刺激(壓力源)發生時,個體覺知到刺激的存在,並經驗及解讀該刺激,然後反應的所有過程;舉例來說,考試即將到來,學生知道後,會想到是不是準備好了,若是已準備好,且過去成績都不錯,他(她)可能就能較放心地迎接考試;若是還沒準備好,可能就開始緊張,然後挑燈夜戰,也可能緊張到讀不下書,甚至影響食慾睡眠。由上述例子可以知道,壓力的大小,甚至存在與否,及對壓力的反應,都與個體本身的狀態(過去經驗、思考模式、防衛機轉等)有密切關係。而情緒自然也會受到個體的壓力經驗所影響。
壓力的調適可分為幾個層次,(1)最直接的就是改變反應模式,尤其是對壓力的生理反應及外在行為反應,生理反應主要是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作用造成,如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冒汗、坐立難安、胃腸不適、肌肉緊繃、口乾等,生理回饋主要就是針對這一部分做改變,透過放鬆訓練讓個案能學習自我控制生理反應;而外在行為反應指的是應對策略,包括對問題實際的解決:如討論如何有效解決問題,及情緒的緩和:如經由吐苦水、娛樂等來抒發情緒、或甚至暫時避開壓力源。(2)間接但較能達成長期效果的是改變個體內在對刺激(壓力源)的經驗與解讀:例如轉變念頭、以正向角度看待事件,或重新評估問題、以免過度誇大問題的嚴重度,或找出扭曲的思考模式並糾正它。(3)另外更深層的是透過深度心理治療,改變心理防衛機轉,以較成熟的防衛機轉取代較原始、不成熟的防衛機轉;或者是進一步了解壓力反應對個體本身的深層意義為何。
除了以各種方式調適壓力外,在平時就可以培養自身面對壓力的能力,包括(1)適時地照顧自己的需要、均衡飲食、適度的運動,以儲存力氣應付生活中的各種挑戰;(2)與人保持情誼交流、建立社交群,以培養豐富有效的人際支持網路與資源;(3)從經驗中學習,提昇問題解決能力;(4)藉由經驗分享、書本學習、或練習轉變念頭等,培養開闊彈性的想法;(5)培養興趣嗜好,提升生活品質。
經過上述的了解,我們知道壓力是可以改變及處理的,所以壓力不足為懼,重要的是我們選擇如何去面對它。
 
發佈日:2007-12-07